kinopoisk_ru-Yelena-468.jpg

作為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第三部作品,也是唯一未入選國際影展正式競賽類的《艾蓮娜》(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在我看來較前兩部不論是奪下威尼斯首獎的《歸鄉The Return》或坎城影帝的《將愛放逐The Banishment》更臻成熟。《歸鄉》中刻意雕琢風景、借景喻情的痕跡在《艾蓮娜》已不多見,導演採用紀實的畫面記錄角色的行動、也透過低限的對白去帶出關係的角力,讓這樁因資源分配衍生的家族悲劇,蘊藏更多反撲前的暗潮洶湧(卻不濫情)。

《艾蓮娜》探討的是「資源」與「分配」的問題。當Andrey Smirnov飾演的老富翁Vladimirm擁有資源分配權時,究竟該救濟啻日無所事事的繼子Sergey一家,好讓繼孫能「買通」升學管道、避免流浪街頭橫生枝節;或該留給雖然親生但早已若即若離的女兒Katya。而Nadezhda Markina飾演的艾蓮娜則是穿梭其間(卻也苦無資源)的關鍵人物。安德烈薩金塞夫並未刻意醜化任何角色,只是讓角色的全部樣貌攤開來讓觀眾更能理解艾蓮娜面臨的無力感與抉擇/行動的迫不得已。首先,Vladimirm對繼子的抱怨其實在第一場餐桌戲就略見端倪。當艾蓮娜表明將去探望兒子一家時,Valdimirm質疑為何要去救濟好逸惡勞的繼子、也為何不見繼子主動提出艾蓮娜就飽餵資源,過程艾蓮娜未作反駁但仍按計畫行事。此段對話與行動建立Vladimirm、艾蓮娜及Sergey的互動關係,縱使表面上擁有資源分配權的Vladimirm再不滿,實際上艾蓮娜用行動將資源分配出去仍被默許。這也能理解當艾蓮娜提出急需一筆錢好讓孫子能升學時,Vladimirm仍有些微動搖地表示再考慮看看。另外,導演利用一個塞滿三支(冒著煙的)煙囪的畫面與必須搭乘火車才能到達彷彿是(貧富)世界另一端的郊區,除了將Sergey一家的生活在環境上與Vladimirm作個(天平兩端的)對比,也將Sergey有恃無恐的無賴生活(掛在陽台上抽菸、吐口水)、妻子Tanya刻意地討好艾蓮娜並擺出美好家庭的假面、孫子無意升學(父親未能身教也默許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且已在街頭結盟遊蕩等真實樣貌展現在觀眾面前,因而凸顯艾蓮娜過度溺愛的盲點及改變對Vladimirm原先冷血的誤解。再者,Katya與艾蓮娜開始資源競爭的關係前,其實也鋪陳了Katya長年對父親的不聞不問,當Vladimirm心臟病發後,艾蓮娜曾主動與Katya會面,轉述Vladimirm思念的心情及希望Katya別對父親過於殘酷。其實,若不是Katya冷漠的態度,艾蓮娜可能也不會在當Vladimirm約了律師打算將絕大部分財產留給女兒時,感到那麼憤恨不平。因此,艾蓮娜的最終行動其實是肇於兩方各自的私心及對彼此私心蓄積不滿的一次性反撲,而艾蓮娜也成了祭此衝突的悲劇角色。

若再回觀開場第一幕,窗外冷冽的枯枝與飛來啼叫劃破清晨的烏鴉,對照最後一段入住豪宅的Sergey一家與在Vladimirm床上醒來的稚子,再切換到窗外依舊冷冽的空景,難道不是此寓言式家族悲劇最赤裸裸的首尾呼應。

Fullscreen-capture-772011-125028-PM_bmp.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w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