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頭] 這份名單是從2011年觀賞的242部劇情長片、紀錄長片及迷你電視電影中圈選出來,其中排除了(含)2007年以前的作品。這份名單當然不代表這些電影的唯一價值,只是希望在歲末回顧一年來所看過的電影留個紀錄,也做為朋友間推薦的小小參考。

[21] 轉山/中國/杜家毅/2011

轉山.jpg

推薦原因:2004年廿四歲的謝旺霖得到雲門「流浪者計劃」補助,挑戰麗江到拉薩的單車旅程,沿路所見所聞集結成〈轉山-邊境流浪者〉。大陸導演杜家毅改編《轉山》,由台灣新生代演員張書豪重現當年謝旺霖在大山大江間與自己、與青春的對話。《轉山》同英國導演丹尼鮑伊《127小時》皆是刻畫青春男孩在外在的群山、曠野間拒絕生命旅程的停滯,及自省曾有的生命歷程,只是有著《轉山》一動與《127小時》一靜間的差異。杜家毅的導演手法,頗能掌握人在大山大江間情感糾結的深度,特別是撥電話回家那場戲提昇出沉靜的哀傷。《轉山》首度獨挑大樑的張書豪證明電視劇〈畢業生-還好,我們都在這裡〉、〈那年,雨不停國〉、電影《有一天》累積的成績(甚至拿下金鐘獎迷你劇集男主角),足以成為台灣新生代男演員最具潛力的績優股。

[22] 暗擁 Contracorriente/祕魯/Javier Fuentes-León/2009

undertow_09.jpg  

推薦原因:當《斷背山》交疊的襯衫道盡同志不能張揚的情愫,《暗擁》施以拉丁美洲的魔幻寫實,讓同志電影史中的遺憾找到情慾暗度陳倉的方法。「魔幻」的確是讓《暗擁》昇華為不凡的「愛情電影」的重要因素,漁夫米蓋爾在懷孕妻子與外來畫家桑迪亞戈間無法取捨,就像外在現實與內在衝動的衝突,導演哈維爾冨恩斯特雷昂利用魔幻將「寫實的秘魯漁村」與「蔓延的情慾需求」一分為二,時而對照、時而併行發展,因此當桑迪亞戈的畫作被多事者發現時,魔幻就像美人魚的泡泡,立即破滅,事實再也不藏在暗湧的潮水下而浮了上來。《暗擁》與《斷背山》同樣地不單隸屬同志電影的範疇,更是普世愛情電影的極佳傑作。

[23] 都靈之馬 A torinói ló/匈牙利/Béla Tarr/2011

turin.jpg

推薦原因:《都靈之馬》是很純粹屬於影像的創作,排除對白推衍劇情的細瑣,直接近逼生命存在的本質與所有真實的不堪。老馬的舉步維艱、車伕殘廢的肢體、女子風中孱弱的身影,在貝拉塔爾的長鏡頭底下重複著看似相同的生活儀式,卻隨著鏡位安排的差異紀錄著五天內生命接近匱乏的過程。到了最終第六日四周一片黑暗、一桌兩人的鏡頭,淡出在餐桌上沉重的靜謐中。觀賞貝拉塔爾的電影雖總有股凝滯感,但畫面的詩意、生命並非偉大的卑微、與舒緩的氣質,稱的上是20世紀最被低估的大師。是為封鏡之作的《都靈之馬》,將是最後一次參與大師班的機會。

[24] 時代啟示錄 También la lluvia/西班牙/Iciar Bollain/2010

2010_even_the_rain_002.jpg

推薦原因:不論是羅蘭約菲的《教會》或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都將殖民電影處理的氣勢磅礡,而西班牙女導演伊希亞波拉因描寫大航海時期哥倫布踏上玻利維亞的《時代啟示錄》則另闢蹊徑,除了維持史詩風格外,更以劇中劇的結構對比劇中「航海時期帝國主義的貪婪」與劇外「外資遊說玻利維亞政府將供水私有化」相似的歷史痕跡。懷抱電影理想夢的導演(蓋爾賈西亞伯諾飾)與原民演員丹尼爾(Juan Carlos Aduviri飾)撞擊的衝突及理解,穿梭在歷史與現在之間也成為玻利維亞與西方世界的對話。

[25] 收集眼淚的男人 Keshtzarhaye sepid/伊朗/Mohammad Rasoulof/2009

white-meadows.jpg

推薦原因:穆罕默德拉素羅夫充滿寓言寓意的《收集眼淚的男人》美得令人想起安哲羅普洛斯。這美不單是鹽鹵海島襯著黑色衫衣人影的構圖;這美是因為老人划船穿梭島間,收集每則悲傷故事流下的眼淚。孤立的島嶼,如同資訊封閉的群落,箝制與壓迫只能透過宗教般的儀式尋找解脫的許諾。穆罕默德拉素羅夫擅長用超寫實的手法影射伊朗的政治局勢,《浮城記》與《收集眼淚的男人》皆是極為成熟的佳作。

[26] 小麻雀的假期 Avaze gonjeshk-ha/伊朗/Majid Majidi/2008

the songs of sparrow.jpg

推薦原因:觀看馬基麥若迪2008年的作品《小麻雀的假期》能重溫90年代伊朗電影的純樸。相較前作《天堂的孩子》描寫單一事件發生前後不免有薄弱、小題大作之感,《小麻雀的假期》展現理出更多伊朗社會現況的企圖,也在寫實基礎上點綴戲劇性事件增加情節張力。縱使觸及城鄉差異、失業等硬題材,馬基麥若迪懂得勾勒父子接連的誤會、衝突到諒解等生活瑣事,讓社會議題浮現卻仍保有溫暖敦厚的傳統。尤其是片末,當破了孔的塑膠筒即將漏光所有金魚的時候,孩子們的決定昇華了整部電影。

[27] 米克的近路 Meek's cutoff/美國/Kelly Reichardt/2010

meeks-cutoff-600x312.jpg

推薦原因:《米克的近路》是重寫1845年Stephen Meek受雇拓荒馬車隊進入奧瑞岡州未開化之境的歷程,參與這段歷史的還有三對夫妻與一個意外闖入的印第安人。一改過往拓荒電影習以男性為主的觀點,《米克的近路》中的女性隨著劇情推展也建立女性觀看拓荒的視野。導演凱莉瑞哈特先以遠鏡頭建立巨大荒野吞噬車隊的潛在壓力,佐以畫外音提及因延宕的旅程是否該繼續信任嚮導Stephen Meek,「信任」至此成為環繞全片的母題。當前方的路是越遙遙無期、當所僅存的儲水逐漸探底,內在對荒野的焦慮在Emily意外發現被印第安人跟蹤後整個爆發。當男性對闖入者投射不信任的敵意時,Emily採取信任去提供這闖入者之所需、及接納其所存在,也成就這部極具神采以女性觀點為主的拓荒電影。

[28] 艾蓮娜 Елена/俄羅斯/Andrei Zvyagintsev/2011

elena.jpg

推薦原因:作為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第三部作品,也是唯一未入選國際影展正式競賽類的《艾蓮娜》,在我看來較前兩部不論是奪下威尼斯首獎的《歸鄉The Return》或坎城影帝的《將愛放逐The Banishment》更臻成熟。《歸鄉》中刻意雕琢風景、借景喻情的痕跡在《艾蓮娜》已不多見,導演採用紀實的畫面記錄角色的行動、也透過低限的對白去帶出關係的角力,讓這樁因資源分配衍生的家族悲劇,蘊藏更多反撲前相互勾結的暗潮洶湧。

[29] 等待超人 Waiting for 'Superman'/美國/Davis Guggenheim/2010

Screen-shot-2010-11-02-at-8_59_23-AM.png  

推薦原因:入學的窄門如果交由樂透機來定奪,那麼教育體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正視全球氣候暖化議題的紀錄片導演戴維斯古根漢,此番從自身中產階級的眼光審視美國公立教育體制發生的問題。不合格的萬年師資及缺乏配套的退場機制,讓未受樂透機眷顧的孩子,只能接受對未來無所助益的公立教育。而華盛頓特區教育局長李洋姬與紐約致力貧窮學子受教的社會運動者喬佛瑞坎納達皆提供解套方案,但龐大教師公會的抵制與政權的不定性,再再左右改革的成功與否。

[30] 更好的世界 Hævnen/丹麥/Susanne Bier/2010

in-a-better-world-movie-image-01-600x395.jpg  

推薦原因:看得出導演蘇珊娜碧爾對畫面經營的用心,非洲的明亮陽光正好對照居處北歐大陸男孩克利斯汀喪母後封閉的陰霾。故事核心的確如文案所提,與《告白》同樣除了描寫校園霸凌也深入刻劃我們越發無法理解孩子內在所起的化學變化及其爆炸的威力,因此也都有股令人越看越發不寒而慄之感。影片對克利斯汀(喪母而封閉自我並對環境懷抱敵意的男孩)及亞利斯(被霸凌卻無力還擊的男孩)關係的轉折相當細緻精彩,兩人主從/同盟關係也不斷越綁越緊,當父親的容忍招徠更大的羞辱時,孩子選擇的方式更是走在天堂墮入地獄的一線之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w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