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tudine_numeri_primi_3.jpg  

改編自保羅裘唐諾2008年小說《質數的孤獨》的同名電影,導演薩維里奧克斯坦佐只算拍了四分之三部的好電影。有別於小說從1983〈雪天使〉順著時間流走到2007的〈殘餘〉,電影將時間點稍作更動地節取1984、1991、2001與2008四個與主角息息相關的時間點。編導在開場15分鐘內,快速地標出1984、1991、2001各自的基本情節設定(人物迅速出場及發生一兩件剪裁掉前後文的事件本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情節不時在麥緹亞與艾莉契兩個主角的三個時間點間跳躍、穿插呼應,堆積起兩人從童年到成年的立體形象。最終半小時抵達2008年將兩人的關係收尾。

orig_C_52_Film_12_BoxImmagini_BoxGallery_imgList_img_item_0_immagineGallery.jpg

選擇這樣的劇情結構除了避免記流水帳的乏味外,其實1984及1991對於2001「艾莉契邀請麥緹亞一同參加舊友維歐莉塔婚禮」具有改變觀眾觀點的影響力,電影的趣味也在其中。首先拋出的疑惑是堅持出任維歐莉塔婚禮攝影的艾莉契,究竟居心何在。觀眾會有所疑惑肇於開場1991選取的段落就是艾莉契意外在廁所隔間內聽到維歐莉塔與男友的關係生變,而維歐莉塔威脅艾莉契不能將此事跟任何人提起。因此兩人開始的關係是緊張的,但隨著2001艾莉契邀約麥緹亞過程中穿插1991維歐莉塔的主動示好(甚至能觀看/分享彼此的裸體、練習接吻),看似兩人應該前嫌盡棄才是。不過一場舞會維歐莉塔對艾莉契突然地冷漠,無法忍受的艾莉契手持玻璃碎片走向維歐莉塔,此時對照婚禮中拿著相機的2001,這玻璃碎片的意象讓相機成了具威脅性的工具,在婚禮中來勢洶洶(?)。1991與2001的對比是全片最精彩的段落,編導展現單純利用剪接來提升情節外對照間曖昧相襯的功力。

1984的存在解釋了1991艾莉契與麥緹亞成為「質數」的過程。童年的麥緹亞有個患有自閉的雙胞胎妹妹,不時會在教室裡、舞台上尖叫,但父母又為了讓米榭拉擁有與麥緹亞相同的生活,麥緹亞只好維持承擔不了的孿生關係(走到哪都有米榭拉跟著)。在一次生日聚會前麥緹亞終於試探性地詢問「米榭拉是不是都一定得跟著」,在得不到理解後(包括母親堅持沒有小朋友會不愛的拼圖,但同學當著他的面將拼圖棄在地上轉身就走的打擊),麥緹亞作了個成為一輩子秘密的決定,也讓他從原本的「偶數」成了孤獨的「質數」。

La-solitudine-dei-numeri-primi-Foto-dal-film-17_mid.jpg

至於艾莉契在開場的1984與1991最明顯的不同在於「腳傷」。1984艾莉契與父親從滑雪場的互動中略見兩人關係的雛形。艾莉契相當程度是父親拿來炫耀的「物件」,因此父親將其餵飽並稱其在雪地上猶如游隼(地球上最快的鳥)又大發「對孩子要狠一點,不然永遠都一事無成」的言論,讓艾莉契挑戰遠超過年齡的滑雪道。影片其實讓父親兩次打斷了艾莉契的卡通節目(類似凡爾賽玫瑰這類的王子公主故事),這除了反應父親的專制外,也帶出艾莉契相當程度地被剝奪童年(建構夢想)的機會。而意外發生前,不單卡通必須終止,連小便的生理需求也不被滿足下,鋌而走險在大雪日上山,也埋下腳傷這從炫耀品跌落為瑕疵品的心理落差。

《質數的孤獨》最可惜的在最後半小時,因為不論手法或情節均遠不敵前四分之三的精采辯證,甚至有點走向不知所云的窘境,既說不出為何艾莉契七年內的婚姻生活竟如此落魄,也看不出麥緹亞接到一張照片就飛回義大利的原因,讓《質數的孤獨》一個半小時累積的成績功虧一簣。

la_solitudine_dei_numeri_primi_2-596x398-456x30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w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