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在前頭] 這份名單是從2011年觀賞的242部劇情長片、紀錄長片及迷你電視電影中圈選出來,其中排除了(含)2007年以前的作品。這份名單當然不代表這些電影的唯一價值,只是希望在歲末回顧一年來所看過的電影留個紀錄,也做為朋友間推薦的小小參考。

[1] 碧娜鮑許 Pina/德國/Wim Wenders/2011

Pina-Wenders1.jpg

推薦原因:難以論斷文溫德斯的導演對《碧娜鮑許》的成績影響有多少,或許碧娜舞作本身就主宰視覺魅力,即使碧娜已經遠去。舞蹈在城市各個角落發生,就像碧娜纖細敏感的身影在心中發酵,允許在每個隨時隨地。溫德斯用影像祭上思念,卻讓人覺得相見恨晚,恨不得逐格品嚐被溫德斯捕捉的風采,恨不得在每個心理安靜或紛擾的時刻拿來偷一番享受。

[2] 騎單車的男孩 Le gamin au vélo/比利時/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2011

le-gamin-au-velo-2011-21425-1279867517.jpg

推薦原因:達頓兄弟電影呈現的質樸及不渲染的關注,總回歸面對社會寫實的初衷。自《美麗蘿賽塔》以降,達頓兄弟持續在一部片關注一件事,不帶批判的陳述亦不簡化為黑白對立,因此總有無法宣洩的窒息感及陷入無名的沉澱狀態。《騎單車的男孩》從希利衍伸父親的遺棄、監護人的包容、同儕認同與背叛等議題。而男孩表演一直維持在「衝」的狀態,單車象徵的行動力也強化男孩的難以規範。男孩的衝,在事件後才稍有緩和,編導此時安排男孩第一次與他人分享騎單車,隱約也是交心的開始。收尾的一筆,更摔出社會化中道德複雜的圖像。至於監護人與男孩的互動,是心理治療重新養育一個人格的過程。

[3]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美國/Woody Allen/2011

Midnight-in-Paris-One.jpg

推薦原因:不論喜歡哪個時期的伍迪艾倫,都很難不喜愛《午夜‧巴黎》。開場巴黎雨景的佈局與《曼哈頓》遙遙相望;從困挫的現實逃脫,寄情如幻似虛的美好關係,儼然《開羅紫玫瑰》在花都巴黎還魂。《開羅紫玫瑰》是傑夫丹尼爾以情聖姿態從大銀幕走出來,救贖米亞法羅乏味的人生;《午夜‧巴黎》是歐文威爾森午夜時分遁入二零年代的巴黎,經歷大師班的醍醐灌頂。《開羅紫玫瑰》跨越「空間」的「出」與《午夜‧巴黎》穿梭「時間」的「入」,那推動時空錯置的手,是伍迪艾倫對「婚姻危機」的焦慮練習題。《午夜‧巴黎》很美,美在巴黎的每個街景與文人騷客的相遇;《午夜‧巴黎》有宿命的哀傷,哀傷於每個年代都在尋找Belle Époque;《午夜‧巴黎》耍了一點小伎倆,讓費茲傑羅一語道破生活的盲點、讓歐文威爾森在愛情迷霧裡按圖索驥。一轉身的錯過,原來還站在巴黎的雨裡。

[4] 胡狼卡洛斯 Carlos/法國/Olivier Assayas/2010

carlos-le-film-de-olivier-assayas-4738364pinkm.jpg

推薦原因:導演縱使在片頭字幕澄清本片的虛構性及並非替國際通緝犯卡洛斯立傳,但五個半小時的長度看完還是無法抗拒卡洛斯(這部電視電影)的魅力。這魅力或許是導演在龐雜的史料中爬梳卡洛斯性格的脈絡,或許是艾德加拉米雷茲從外在形象深掘卡洛斯前半生的風光與顛沛的內在變化。《胡狼卡洛斯》與艾德加拉米雷茲的出現,讓強尼戴普《頭號公敵》詮釋的狄林傑及文森卡索在一套兩部法國公敵傑克梅斯林的《死亡直覺+頭號公敵》顯得無足輕重。

[5] 真實的勇氣 True grit/美國/Ethan Coen, Joel Coen/2010

true-grit-movie-photos-17-1024x682.jpg

推薦原因:同樣改編自查爾斯波蒂斯〈True Grit〉的1969年版《大地驚雷》與2010年版《真實的勇氣》,前者是約翰韋恩獨挑大梁的西部片類型、後者是傑夫布里吉與海莉史坦菲爾德分庭抗禮的非類型詮釋。柯恩兄弟鏡頭下的《真實的勇氣》採用女主角第一人稱的倒敘,因為添加女性的口吻/觀點,成了《真實的勇氣》與過去西部電影最顯著的差異,就是文學的氣質。當西部電影常見的英雄角色在此片缺席,唇槍舌戰代替英雄豪情、虛張聲勢取代漫天黃沙,文本有了具分量的可讀性,海莉史坦菲爾德成熟世故的詮釋更讓文本活了過來也體現「真實的勇氣」。

 [6] 愛與痛的邊緣 Año Bisiesto/墨西哥/Michael Rowe/2010

06__Monica_del_Carmen.jpg

推薦原因:墨西哥導演麥可羅威的《愛與痛的邊緣》很直捷地刻劃人對性的渴望,從性當中讓自己值得用愛來對待。在第一幕超市的建立鏡頭就點出女主角對性的主動,而後續全發生在女主角住所內的故事,維持一間房間、一個女人與尋求一段作愛後延續關係的等待。論身材與臉蛋均稱不上好看的女主角,電影不描寫是如何地能讓不同男人願意與其發生關係,反而直擊女主角盛裝/妝過後,激烈的性愛(性虐待)及過後襲擊而來的孤寂。對於一般電影會建立角色背景資訊的線索,本片也只在電話這頭斷斷續續的拼湊,因此2/29月曆上塗滿紅色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引發懸念(但也懸而未決)。《愛與痛的邊緣》是不易消化的,別將性愛當作全部,那只是讓孤獨更為孤獨的方法。

[7] 分居風暴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伊朗/Asghar Farhadi/2011

a-separation-door.jpg

推薦原因:阿斯哈法哈蒂做為伊朗新浪潮第三代導演,其作品與承襲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伊朗新浪潮所強調政治性、哲學性的詩意/寫實基調有所不同,反倒以鋪陳縝密的文本、精湛準確的職業表演完成《煙花星期三》、《海灘的那一天》及《分居風暴》等通俗劇佳作。《分居風暴》是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從一則離婚不成的分居開始,捲起伊朗中產階級的扶養與教育、性別與信仰、法律與道德等議題,導演清晰分明的手法,示範如何用兩小時的篇幅也能將盤根錯節的心理關係,抽絲剝繭而且維持不墜的懸念,也奠定阿斯哈法哈蒂成為世界影壇下一個大師候選人地位的代表作品。

[8] 阿蒙正傳 I rymden finns inga känslor/瑞典/Andreas Öhman/2010

irymden_1.jpg

推薦原因:生活是規律的方程式,每個動作都精準的像在打卡,哥哥的女友氣跑了,再找一個一切就回到正軌,阿蒙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不能計算出來。可是人情找不到相對應的代數,套用的公式也可能碰到無解,躲在鐵桶裡的阿蒙,靠著外太空聯絡器與哥哥進行每一次接觸。偏重手足情描寫的《雨人》雖將自閉症介紹給好萊塢,但對於理解自閉症的世界觀仍相當有限;2010年HBO電視電影《星星的孩子》與瑞典導演安德烈斯歐曼的處女作《阿蒙正傳》,大膽地將圖表、標線直接畫在畫面上,亞斯伯格症快速運作的腦內計算器躍上銀幕,也讓電影維持一股輕快、獨特的視覺基調。

[9] 安潔莉卡的奇幻旅程 O estranho caso de Angélica/葡萄牙/Manoel de Oliveira/2010

O+estranho+caso+de+Ang%C3%A9lica.jpg

推薦原因雖然《安潔莉卡的奇幻旅程》像是上個世紀流傳的鄉野傳奇、像是遺忘在導演腦海中染塵的老故事,但曼諾迪奧利維拉從容的拍攝手法與寧靜唯美的場面調度,示範了死亡也能保有夏卡爾畫作靛藍夜色所獨有的神秘與滿盈的甜蜜。死亡在以薩克雨夜裡臨受安潔莉卡家人委託,替猝逝的身影留下最美的紀錄時,安潔莉卡在鏡頭中睜開眼對以薩克回以淺淺一笑的剎那,凝結成無以自拔的癡戀。這趨向死亡的每一步在曼諾迪奧利維拉眼中是浪漫主義式自我毀滅,也是屬於愛情電影的單純美好。

[10] 藍色情人節 Blue valentine/美國/Derek Cianfrance/2010

180957_1440555354011_1836883177_794234_1386764_n.jpg

推薦原因:這無疑是部殘酷的婚姻電影。在《藍色情人節》婚姻是無法永久保鮮的關係,只消短短幾天內一切無可挽回,即使在汽車旅館(諷刺地)名為「未來」的房間試圖用激情重燃生活的餘燼、或播放初戀了然於心的「You always hurt the ones you love」卻對照現在無可言喻的變調,徒勞無功反讓自己看來可憐。若電影行走至此,不過是另一部精采的《真愛旅程》,當導演德瑞克席恩法蘭斯同時回到認識的最初,追求的千辛萬苦與崩毀前的千方百計成了殘忍的對比,也成就《藍色情人節》深刻且不凡的高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w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