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3

[寫在前頭] 這份名單是從2012年觀賞的317部劇情長片、紀錄長片及迷你電視電影中圈選出來,其中排除了(含)2008年以前的作品。這年度值得記上一筆的是,搭著影展專題順風車,年初從廿年代黑白默片見識影響柏格曼的瑞典經典魅力,年底爬著安哲羅普洛斯及安德烈華依達的膠卷格子,略覽繁雜的希臘、波蘭國族史脈。「經典」果真老不了、也假不了,《幽靈馬車》、《死刑台與電梯》、《流浪藝人》、《大理石人》無ㄧ不讓人從膠片第一格就跌入醉心著迷。晚近魯本奧斯倫驚艷柏林的短片之作《銀行事件》或羅馬尼亞新秀克里斯提普優的《無醫可靠》亦深具傳承經典的實力。這份名單當然不代表這些電影的唯一價值,只是電影某個切面的觀點呈現,或許推薦朋友後,其中能有一兩部讓人放在心上也就功德圓滿,至於經典與否就留待電影史公斷。

[21] 在愛裡 In the Family/美國/王沛智/2011

itf-bts3 

推薦原因:《在愛裡》談社會面、法律面圈出「家族」的範圍,給予認證式的保護後,一夕從「家人」成了「外人」該選擇什麼樣的姿態面對。王沛智無疑採用優雅的姿態處理幾度極具煽動力的時刻,當同志伴侶寇迪彌留之際,喬伊作為「法律上」的非親屬被剝奪探視、簽署同意書的權力,王沛智飾演的喬伊安撫過兩人扶養的奇普(寇迪的親生兒子)後,不吭聲地目送家人的背影消失在醫療的門扉,那時第一次發覺自己「不在家裡」;當假期過後奇普的姑姑執意依寇迪遺囑扶養時,也只有片刻的擦槍走火,大多數是尋找法律解套與和「在家裡」的人建立溝通管道。《在愛裡》有解決問題誠意的劇本,因此能在收場半小時的法律攻防照出欲加之罪的張牙舞爪,更讓「家」的概念自生活的交集延伸到情感的同盟有完整的論述。

 

 

 

[22] 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 Polytechnique/加拿大/Denis Villeneuve/2009

101948_600x400

推薦原因:很難想像有葛斯范桑珠玉在前的《美國暴力學校》,校園槍擊事件還能挖掘不同的心理素質。有別於葛斯范桑營造集體夢遊般的場域對比事件暴力的本質,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納勒夫的《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佈下較清晰的劇情脈絡並選擇「性別」作為母題,交叉對照殺手、瓦樂希、傑夫在事發前後繞著「性別」的心理困境。對女性展開屠殺的殺手與女性的連結是難以釐清的,窺視女性也同時被女性的視線包圍,在採取所謂理性下被逼迫的激烈行動還不忘提筆對母親抱歉,滿佈其反社會的世界裡同時運作對女性的親密與仇恨。倖存的瓦樂希及傑夫的角色設定及劫後反應,則顛覆殺手所信仰的性別角色。沒有特定身分的殺手「the killer」代表一種不自覺流露的男性意識,校園裡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凝視加害與受害者的亙古悲劇,或許結尾上下顛倒的鏡頭暗示,擺脫習慣的觀點才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23] 親情據點 הערת שוליים/以色列/Joseph Cedar/2011

footnote-01

推薦原因:乍看是喜劇調性通俗劇的《親情據點》,實際不斷挑動父子間最敏感的政治神經。導演Joseph Cedar塑造殿堂裡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者性格,父親Eliezer Shkolnik是傳統用苦行僧方式爬梳塔木經的孤獨/孤僻學者,兒子Uriel Shkolnik卻是光芒畢露的明日之星。抑鬱不得志的Eliezer,原打算此生就是埋在象牙塔作為別人著作裡的一則「註腳」(本片英文片名《Footnote》正是註腳之意),但一通來自官方錯誤的恭賀電話,知情的Uriel該如何安全地解除引信,所有決定也關乎/挑戰父子在學術、親情上的畢生信仰。劇中一場以色列獎評委的閉門會議,擁擠的研究室、爭吵地面紅耳赤,也有意地嗅出以色列國際情勢的端倪。

 

 

 

[24] 謊言的烙印 Jagten/丹麥/Thomas Vinterberg/2012

Jagten____

推薦原因:拉斯馮提爾在《厄夜變奏曲》採用疏離手法將舞台當成展示群體意識殘酷的解剖台,湯瑪斯凡提柏格的《謊言的烙印》則不再讓觀眾保持距離,驚悚之處再再直逼你我「道德良知」的盲點。女孩的證詞、村民的防衛在《謊言的烙印》沒有直截對錯問題,是暗示性詢問太誘人、築起道德的高牆又太渴望,人心丕變的詭譎風暴從《厄夜變奏曲》吹到《謊言的烙印》初秋的丹麥郊區,Mads Mikkelsen飾演被誤解為兒童性侵犯的盧卡斯遂成了村民捕殺的獵物。《謊言的烙印》中「道德危機」的精彩操作,證實《那一個晚上》的湯瑪斯凡提柏格還在。

 

 

[25] 雨果的冒險 Hugo/美國/Martin Scorsese/2011

hugo1

推薦原因:馬丁史柯西斯主導的「電影基金會」(The Film Foundation)自九零年以降,致力用數位修復的技術,讓電影膠捲上遭歲月變質的影像得以亮麗登台。《雨果的冒險》出現在史柯西斯作品年表的此時,正輝映其讓老電影回春的此刻使命。雨果接手父親遺願「修復」機器人,卻少了心鎖;因伊莎貝爾開啟心鎖,卻意外打開梅里葉因戰爭所塵封的電影熱情。不論直接穿插梅里葉當年留下的影像,或重現玻璃屋片廠及《月球之旅》攝製過程,馬丁史柯西斯透過戲劇寄上對即將消失的老電影一份深情,也指陳戰爭、政策對文化產業的負面影響。稍嫌可惜的是,史柯西斯的熱情仍無法彌補《雨果的冒險》像是從中斷成「雨果父親的追尋」與「梅里葉的電影夢」兩個不相干的段落,提升到電影愛的理由也略微牽強。

 

 

 

[26] 壽司之神 Jiro Dreams of Sushi/美國/David Gelb/2011

jiro-dreams-of-sushi

推薦原因:《壽司之神》是關於職人的禮讚,靜心凝視的特寫、古典舒緩的樂曲,試圖傳遞小野二郎壽司手握住的溫度。近半世紀對品質的嚴苛堅持,「最年長的米其林主廚」不過是個括弧裡的一欄備註,小野二郎持續監督著每道工法、尋找更高層次的滋味。《壽司之神》不單將光環聚焦一人,更是側寫開枝散葉職人精神的傳承,及承襲者對維護品牌的兢兢業業。二郎幾度猶豫在退休之際,回到壽司台後繼續指揮職人團隊;亦曾陷入離鄉那天的情緒,對扛起分店的次子說「你沒有家可以回了」。收尾前回到米其林評審光臨那天,託出的實情讓「傳承」的主題意外地大幅提味。

 

 

 

[27] 歡迎來到德國 Almanya–Willkommen in Deutschland/德國/Yasemin Samdereli/2011

photo_149acdc4372425a31760dbbbbb56abcc

推薦原因:《歡迎來到德國》可視為《小太陽的願望 Little Miss Sunshine》的德國升級版,表面上仍是麵包車乘載一大家子的公路之旅,不同的是要跨越國界、更有土德文化在每個人心中的距離。所幸編導薩穆德里姊妹用「土式幽默」作為基調,搭配快節奏的布局、精準烘托情緒的襯樂,拆解德國夢的各類符碼,並將生活蜂擁而來的文化衝擊,用誇張化的畫面傳達「德國想像」的投射,找到荒謬但動人的情緒閥,更多像是南美電影具有魔幻魅力。 

 

 

 

[28] 雲端求愛記 La Fée/比利時/Dominique Abel,Fiona Gordon,Bruno Romy/2011

La-Fee

推薦原因:《雲端求愛記》的低限對白、蜘蛛般的誇張肢體、頓點的表演節奏,承襲卓別林、賈克大地及晚近豆豆先生啞劇滲和些許馬戲團笑鬧劇的風格。自導自演的Dominique及Fiona在銀幕上看來登對極了,讓「自稱仙女(雖然片末被罰寫滿黑板的"仙女並不存在")」與「相信仙女」的兩主角怪異地合情合理,遊戲般展開「拯救公主」與「三個心願」的戲碼。《雲端求愛記》並不一味地相信夢幻,反而許多樂趣發生在現實不浪漫的時刻。究竟Fiona是瘋了還真是「仙女」(片中真有人飛起來)並不那麼重要,只要求愛的人愛上雲端就夠了。

 

 

 

[29] 溫心港灣 Le Havre/芬蘭/Aki Kaurismaki/2011

le-havre

推薦原因作為芬蘭最享譽國際的作者型導演,阿基郭利斯馬基在《溫心港灣》仍維持飽和卻滲露懷舊的靛藍、磚赤色溫,最簡約、印象式的動作替代複雜的動機,用冷靜的基調輕煲正面能量的信仰、頂多對著無可奈何說幾句不算聰慧的玩笑話。作為啟航郭利斯馬基「港灣三部曲」的《溫心港灣》,實際上是包裹在2009年9月22日發生於法國加萊港的真實事件外,一層層從公權力到探討人性、最後終結於奇蹟的變奏昇華。

 

 

 

[30] 我姊姊 L'enfant D'en Haut/瑞士/Ursula Meier/2012

sister

推薦原因瑞士導演烏蘇拉梅耶在2008年以充滿符碼意喻的《邊境家園》Home刻劃家庭烏托邦被文明入侵後的作繭自縛,人物對空間變化的敏感度恍如蔡明亮末世寓言的《洞》在郊區還魂。睽違四年,再次自編自導的《我姊姊》仍以地景勾勒角色間心理位置的地圖,垂直式地做為對照。山上滑雪度假村是十二歲西蒙所仰望的理想投射,而山下在荒蕪中驚心矗立的水泥國宅,則是西蒙與姊姊立足/立命的真實。兩造間穿梭的西蒙,偷竊只是行動的表象,「尋找失去的」才是其鋌而走險的內在動機。Kacey Moette Klein讓《我姊姊》的兒童犯罪增添值得爬梳的內理,也接近達頓兄弟《兒子》、《孩子》裡青少年在無奈中變形的人生樣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w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