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Broken-Circle-Breakdown   

** 內有劇情雷 慎入**

談「失落」的故事舉世皆是,優劣貴在處理手法的巧妙。《藍色情人節》讓乍看如拖棚歹戲的人生結局暴露在先,再回頭將昔日今朝不按時序剪接,讓發酸的關係調回原味,甜蜜與發餿的差別包藏稀噓。因預先知情,循線過程的每個轉念,反更是大崩毀前的落石徵兆。改編自Johan Heldenbergh(同是本片的男主角)劇作的《愛的餘燼》採取相似於《藍色情人節》的結構,以將失落的家庭成員起頭,再從音樂探討到對生命的信仰,回溯過去五年與後續人生的歷程,收尾回歸相信音樂的救贖。

「音樂」與「刺青」該是《愛的餘燼》兩段人生巨變的副標,即使表面上代表男女主角的職業(Didier為樂師、Elise是刺青師傅)及不同的人生態度,功能上更是在「親子緣盡」、「夫妻情滅」間觸化情感。

 

4

「藍草音樂」

「西班牙人有吉他、義大利人彈曼陀林、猶太人拉小提琴、非洲人演奏後來演變成班卓琴的班查兒。為了戰勝飢餓與苦難,他們開始唱歌,歌頌他們對那片允諾之地的夢想、抒發對死亡的恐懼、表達對來世美好生活的憧憬」

藍草音樂(bluegrass music)為鄉村音樂分支,在《愛的餘燼》佔相當比重,除男主角Didier奉藍草音樂之父Bill Monroe史上最偉大樂手,且自組樂團發揚藍草精神,詞句間更藏有男女主角的情緒流動及對情節轉變的回應。

首先,以〈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開場,不論是「破碎的家庭是否能再次團圓」或「輪迴是否無法終結」的雙關,剛好點出《愛的餘燼》無語問蒼天後的精神救贖,更是「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的原典。當Maybelle的疾病演變的再也忽視不了,講述放下身體苦痛、豁達面對死亡的愛爾蘭民謠〈Wayfaring stranger〉搭配Elise較原版更慢、如泣的情緒,那為人母放下與不捨的掙扎全在詞曲裡道盡。巨變後夫妻關係的破裂與相應而生的孤獨感,也因〈If I needed you〉浮上檯面。當低迷迴旋益濃,兩度放手之際吟唱的〈Go to sleep you little baby〉或演奏的〈Sand mountain〉都讓音樂觸化感傷昇華,終歸一線平靜。精緻/精確的選曲能創造劇本以外的無言之境,《愛的餘燼》顯然成功且令人印象深刻。

「刺青」

當Maybelle不敵病魔,整部電影從先前的光明落入無法自拔的低迷,陌生、指責、孤獨感瀰漫。突然插入Elise急救的場面,原來下半場將聚焦回Didier與Elise這對夫妻,而佈線已久的「刺青」將把故事繼續說下去。身為刺青師的Elise其每個刺青都是人生經歷的記憶,情緣盡頭再稍作加工去除想遮掩的,還是能留點在身上。而Didier是一把槍口對著私密處的手槍,槍口流著幾滴也有孕育意味。可是當孩子走了,習於抹去舊記憶的Elise該怎麼舔舐傷痛。塗去槍口上Didier的名字、改名為Alabama,都是揮別過往儀式的一部分;當情緒還是襲人的濃烈,剩下的選擇就不多,究竟還恨不恨Didier或這場生命悲劇就看觀眾怎麼解讀最後的刺青了。

brokencirclebreakdown

「信仰」

「我對美國感到瘋狂,那是地球上最美好的地方,不管你從哪裡來,在那裡都可以從頭開始,夢想家的國度」

《愛的餘燼》其實都關乎信仰,不論對音樂療癒的信仰、美國夢的信仰。猶記最直接美國印象的出現是在Maybelle學步之初,電視報導著911恐怖攻擊小布希反恐的宣示,「一個孩子站起來」與「美國精神指標的崩毀」並置觀看實頗具意味。不過Maybelle抗癌的過程的確也牽絆於美國衛生政策,這也不難理解當Maybelle倒下後,牽連著Didier的美國信仰也全面崩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w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